查看原文
其他

永别了?白鳍豚真的灭绝了?

2017-11-05 中国新闻网

来源:中国之声(ID:zgzs001)

作者:杨森


白鳍豚,还会再见吗?


最近,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广泛转发:“#永别了,白鳍豚#在知道昨天宣布灭绝了”


截至3日下午,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了20000余次,#永别了,白鳍豚#的话题阅读量也突破了2000万。在转发中,网友纷纷表达了对失去白鳍豚这一珍稀物种的心痛和惋惜。


3日微博截图


但是这篇微博并未提供“白鳍豚灭绝”这一信息的来源,为了得到确切的消息,小编联系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,王丁博士告诉小编:“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。IUCN并没有宣布白鱀豚灭绝,目前的濒危等级仍然是‘极度濒危(可能灭绝)’(CR,possibly extinct)。”


IUCN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简称,其内部的物种存续委员会与国际雀鸟联盟、世界保育监察中心等专家团体合作编制了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,每年评估数以千计物种的绝种风险,将物种编入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,根据数目下降速度、物种总数、地理分布、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,最高级别是绝灭(EX),其次是野外绝灭(EW),“极危”(CR)、“濒危”(EN)和“易危”(VU)3个级别统称“受威胁”,其他顺次是近危(NT)、无危(LC)、数据缺乏(DD)、未评估(NE)。


所以,我们现在还不能断定白鳍豚已经灭绝,但显然,白鳍豚物种的存续不容乐观。


王丁博士严谨地使用了“白鱀(jì)豚”,这一珍稀物种的学名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更熟悉“白鳍豚”这个名字。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,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,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水域,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。


白鳍豚在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,被称为“活化石”。历史上长江流域曾存活有大量白鳍豚,然而上世纪50年代之后,白鳍豚的数量锐减。一方面是白鳍豚的繁殖率较低,但人类活动无疑是白鳍豚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。王丁博士曾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表示,人类活动对白鳍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方面:


1、航运侵占了其生活空间;

2、污染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,包括饵料鱼类资源减少,免疫、生殖系统受到危害等;

3、水工建设的影响;

4、渔业活动。过度的渔业捕捞导致其食物资源减少,非法渔业作业方式更会造成直接伤害。


来源:视频截图


最被人们熟知的一只白鳍豚当属淇淇,它是世界上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白鱀豚,1980年1月11日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被捕获,之后一直被饲养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,直到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。通过对淇淇的观察和研究,生物学家对白鳍豚有了深入的了解,更重要的,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鳍豚,关注白鳍豚的命运。



点击查看白鳍豚淇淇的最后身影↓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364li092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2006年,来自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德国、瑞士等国家的科学家们在长江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大规模搜寻,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。


2007年8月,英国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》期刊据此发表报告,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。功能性灭绝是指某一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,数量非常稀少,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,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。根据国际惯例,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,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。而白鳍豚的寿命约为30年,要确认白鳍豚的存活,我们要抓紧时间了。


2004年,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了一头搁浅的白鳍豚的尸体;在2011年的湖北洪湖,2013年、2014年的安徽铜陵,2016年的安徽芜湖都有过目击白鳍豚的传闻,尽管没有被专业的技术人员确认,但仍然留下了白鳍豚仍然存活的希望。


“白鳍豚灭绝”的消息是假的,这无疑值得庆幸。一条微博被证伪,又一次提醒我们要对网上的信息有所甄别,但通过对这条微博的转发和讨论,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、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增强。


动物的灭绝是不可逆的过程,物种的多样性在逐渐减少,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。但亡羊补牢,犹未迟也,我们还有机会,从每一个人做起,去保护那些濒危的动物,保护我们和它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。


希望我们还能见到白鳍豚。


小新推荐


曾经数学38分的他,如今研究三体取得重大突破!学霸的世界凡人不懂...


2017快过完了,害怕今年的梦想完不成?让他们给你力量!



原标题:《这则消息是假的,可我们希望它一直是假的!!》

编辑:杨硕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